最 新 文 章
- 江西赣南地区客家蓝巾帕
- 客家“老八盘”,谁还记得?
- 涨知识!客家女出嫁居然讲究这么多!
- 满堂围——一处精雕细琢了28年才完工的中国“方围”民居建筑
- 五龙客家风情园202米巨龙舞动“二月二”
- 兴国全堂吹:不一样的吹吹打打
- 客家人的“上灯”习俗,和宗族一起分享人丁兴旺的欢喜
- 客家人的传统年味,一家做几家帮,家家都有不一样的味道
- 客家人灶头前的烧火工具有哪些,你还记得吗?
- 客家米果飘香年味浓
- 客家石窗:客家民居建筑之眼
- 客家人为什么用虚岁计算年龄,你知道吗?
- 客家人的取暖神器“火笼”,你还有吗?
- 惊艳世界的江西“豪宅”,门票最贵10元,再不去就涨价了!
- 会昌客家接谱习俗
- 客家盐焗鸡,在家也能做,传统做法风味十足,年夜饭大餐备起来
- 客家人把出生地叫作“胞衣迹”,原来系俺样搬啊!
- 记忆|赣南“老表”
- 客家做满月是最为隆重诞生礼仪
- 客家传统门锁,记忆里的美好时光
- 赣南传奇——客家围屋,小武当山
- 探秘:为什么客家女人都围着围裙
- 这才是最真实的客家人!
- 瑞金九堡密溪客家古村里去寻那一份安静
- 客家旧俗,等郎妹。
加入时间:2017-05-08 点击:990 [字体:大 中 小]
“耘田”前后过立夏
根据生活的经验,我总记得每年“五一”之后,天气渐渐炎热,街头的帅哥美女多了起来,既养眼又让这个世界充满着诱惑。
殊不知,“五一”之后,夏天的脚步正悄悄走进人们的生活。今天一大早,《人民日报》官方微信的文章推送,发出二十四节气之“立夏”,告诉大家夏天真的来了!
夏天来了,意味着天气热了,雨水多了,农作物开始进入旺盛的生长期,人类的生命也进入一年中最为躁动的时节。
于是,人们祈求庄稼茁壮少病,亲友平安多福。各地庆祝“立夏”的习俗丰富多样,赣县田村亦是如此。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这个时候的田村,人们已经忙完春耕莳田,秧苗的根茎正顽强地扎根于田间地里,呈现快速生长的迹象。
与此同时,田里的杂草也俏皮地冒出了头,企图肆无忌惮地蔓延生长。到了这个时候,村民在家里坐不住了,他们需要去田里除草、施肥、松动潮湿的泥土,这一系列的事情,被田村人称作“耘田”。
“耘田”之前,村民会算好家里有多少田,丰收时能割多少担稻谷,又来到村里的农机店购买化肥。化肥的出现,给村民施肥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十几担稻谷的水田,只要几十斤、最多百来斤的化肥即可,再也不用挑着粪便、尿水去田里了。村民用得较多的化肥是碳氨和尿素,两者搅拌在一起,能给庄稼足够多的营养。
记得读小学初中时,每每这个时候,我便跟着母亲到镇中心小学门口的农药店购买化肥,再将买好的化肥在塑料桶里搅拌。
“耘田”比插秧相对轻松,如果顺利的话,一天之内就可以全部完成。“耘田”的时候,母亲会在旁边教我,哪些草需要除掉,哪些草比较顽固,我一边除草,一边在田里有规则地行走,用脚丫子翻起润滑的泥土,在禾苗间走出一条条规则的“航道”,待除完草后,母亲就开始向田里撒化肥。
“耘田”后,田里的禾苗获得了成长需要的养分,吸取大地之精华,无需多久,田里的水质发生了变化,禾苗也变得粗壮挺拔。田野两岸绿油油一片,整个田村生机勃勃,令人遐想连篇。
一边是植物庄稼的生长,一边是时间嘀嗒嘀嗒流淌,立夏时令如约而至。
“耘田”结束,母亲又带着我去山坡上拔小竹笋,此时的小竹笋吃起来鲜嫩微苦,如果是立夏,那么小竹笋可以用来做酿豆腐的馅,吃起来味美不腻。
田村的立夏总是热闹的,午饭过后,村里的祠堂门口、树荫底下、街道边,这些村里传统的舆论场所,瞬间成了一个个小小的“集市”。无论男女老少,村民背着、抱着或用谷篓挑着小孩,带着美好的祝愿,来到这些地方,给孩子称重。
称重的时候,村里稍有权威的人,将挂在家墙壁上的大杆秤扛来,秤砣在杆秤上轻松地滑来滑去,说些祝福的话语,开始有序“称人”。
用谷篓称重的人,还要除去谷篓的重量,田村人把它称作“去皮”。年龄稍大的人称重时,双手紧紧抓住杆秤,两脚离地,身子悬在半空,只有确定了重量,方可落地。
称重是田村人立夏的重要习俗,据说称重之后可以免疰夏,保佑孩子健康成长,也可以给人带来好福气。
当然,每年固定时候称重,可以将一个人的健康情况数字化,如果胖了就代表发福了,如果轻了就意味着瘦了,要叮嘱小孩多吃饭。
田村人的立夏,还要吃粉蒸肉、粉芋子、客家酿豆腐。
粉蒸肉经过高温蒸汽蒸熟之后,吃起来肥而不腻,是田村人立夏必吃的一道菜,加上客家人认为吃粉蒸肉补,可以让身体更加强壮,不会脱瘦,所以十分受欢迎。
粉芋子吃起来光滑有味,多吃不腻,也是田村人喜爱的立夏食物。
值得一说的是酿豆腐,田村的酿豆腐和其他地方的酿豆腐做法略有不同。
有一次,我在南昌的一家客家饭店特意点了这道菜,但端上桌的却是白豆腐,豆腐中间有个小窝,仅是窝里放了些肉团,如此被称为“酿豆腐”,让我们一群地道的赣县人吃了后,十分不过瘾。
相传酿豆腐是客家人从中原到了南方后,又逢佳节时,思乡情绪遂起。南方少麦,吃不到正宗的饺子,客家人便以煎好的豆腐做皮,将备好的馅塞入豆腐中,以解乡愁。
这种往菜中塞馅的做法,客家人称之为“酿”,是客家人常见的烹饪手法,与此相似的做法,还有“酿苦瓜”“酿辣椒”“酿茄子”等等。
前面提到的小竹笋,就是酿豆腐的绝佳馅料。田村人做酿豆腐方法独特,先将豆腐油炸,或从街上买好三角豆泡,再将准备好的馅塞入豆泡,最后放置锅里热蒸。
通常田村人会将粉蒸肉、粉芋子、酿豆腐放在一个锅里热蒸,这样省时高效,多种食物混在一起热蒸,十分美味。
当然,田村的立夏习俗还有很多,比如吃鸡蛋、小孩不可以坐门槛等。如果要感受浓郁的节日气氛和丰富的节日文化,还是得回农村,城市的节日大部分黯然失色,已经感受不到新意了,失去了传统色彩。反而西方节日,逐渐在城市风靡盛行!
立夏不坐门槛?
“村里”是田村人集中居住的地方,村里的房子很有特点,每家每户基本上都有一栋土砖瓦房。最为明显的是,每栋房子的大厅都有门槛,门槛上且有一对矮门。
门槛是一个家庭与外界的实体分界线,也是户主身份的象征。但屋檐的滴水、村民协商自划的分界等,也是房屋之间的界线。
矮门是大门的补充,一般吃饭时或家里来了客人,为了营造一定的环境和气氛,人们通常会关上矮门。主人出门干活,除了关大门,矮门也会一并关上,这样出门才感到踏实。
那时候的房屋,基本是土砖和木头混合建成,看上去没有多大技术成分,但房子坚实牢固,有的祖祖辈辈居住,有的可以住上上百年。
田村人建房有一定的规律,其房屋的材质、结构、设计等,基本相似。由于村民的地位没有多大差别,所以房屋的门槛也基本相似。
门槛横在大门口,其长度、高度有既定的说法。看似简单的一个门槛,却有着特殊的意义,包含特定的风土人情、情感信仰。门槛在人们心中的地位非同一般,不容村民轻易“得罪”。
出现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人说在于门槛的木料和屋梁同属一根木材,屋梁撑起了家庭的一片天,为村民遮风避雨,起着镇宅护平安的作用。加上取材相同,所以村民认为门槛也能起着类似的作用。
门槛划分了屋内屋外,据说门槛可以挡住屋外的晦气,让一些污秽的东西无法进入房屋,也让家里的好运气不外流,形成一股强大的气场,庇佑人们的生活。
在佛家,门槛还被认为是佛的肩膀,让信众尊重和敬仰。另外,门槛还有许多其他的意思,比如门口、界线、关口、遇到的困难等。
记得小时候,奶奶常常教我们不可以踩门槛,坐门槛,尤其立夏更不可以坐门槛,不然容易脱夏,会全身乏力,身体不舒服。
如果家长远远地看到自己的小孩站在门槛上,一定会扯起嗓门下命令,要孩子赶紧下来。
我们生活中说到的遇到槛了,也是从门槛中延伸出来的意思。所以门槛不仅仅只是简单横在门口的木条、石条等,还有着丰富的寓意。如此看来,不让小孩坐门槛踩门槛,便可以理解了。(七宝)
上一篇: 7客家俗语故事|“灶下鸡”的由来(鸡济下掘食) | 下一篇: 8属于客家人的文化奇葩 过漾 |
用户评论: 恭喜!你是第一个评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