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 新 文 章
- 藏在大山里的客家非物遗产,有些已难得一见,正在逐步消失
- 广东有座充满客家风情的古镇,保留了120多座明清时期古建筑
- 身着蓝布衫,心系客家人
- 这些客家竹制品,你见过几样,还叫得出名字吗?
- 记忆的角落——丁屋岭
- 快过年了,客家农村“旱鱼塘”,你还记得吗?
- 广东最美客家古村,藏有富可敌国的官商大宅,屋主资产超大清国库
- 此款客家菜,几十年来吃不腻,我家做法不一样,关键是汤汁
- 连平百年客家古村落何新屋修缮进展顺利 今年春节前可修缮完工并对外开放
- 客家古建筑模式九井十八厅,赣南人无力阻止的逐渐消亡
- 江西:中国移民史上的重要集散地
- 探寻惠阳客家围屋碧滟楼,寻找客家文化气息
- 河源最美的客家古村落, 这里的风景如画里乡村
- 客家风俗:食新禾
- 大变样!客家建筑馆即将上线!
- 客家肚兜,那一抹风情……
- 梅州百米悬崖下一小村庄,石砌古道可通村里,森林古道旁竟有小车
- 客家老屋,为什么都有风水塘?
- 它是赣南客家围屋的代表,历时29年时间建成,建筑规制堪比皇宫
- 客家人常用的茶油,到底有多好?
- 江西最南部的千年古村,客家围屋极具特色,景色美如“世外桃源”
- 江西赣州古城古韵 山水客家情!
- 这个客家村走出3个翰林、17个进士、110名举人
- 客家地区这种野草闻起来很臭,却是很多人的心头好!
- 一文看懂全球客家人的历史
加入时间:2020-08-02 点击:366 [字体:大 中 小]
自在中原起,客家人便掌握了各种制造和编织技术。从金银铜铁锡的冶炼加工,到泥木石草竹的艺术造型,都能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一代一代地传承至今,并不断发扬光大。竹编工艺,就是其中之一。
手编竹器,自古至今,是农村日常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用具。像装谷、大米、大豆的箩筐,盛蔬菜、水果的菜篮,装鸡蛋、食品的圆篮子,运沙土、肥料的畚箕,筛米的米筛、簸箕,捞米饭的笊箩、锡箕,冬季取暖的火笼,出门防晒、防淋的笠嫲等用具,都是竹编工艺的结晶,与劳动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要编织竹器,首先应备好原材料——毛竹。客家人大都住在山区,可就地取材。砍毛竹还有时间上的讲究,需在农历七至十月份砍的竹才好,不会生蛀虫,耐用。而且还要选生长期在二年以上的,笔直、无破绽的,做出来的竹器才能柔韧耐用。
有了毛竹,篾匠师傅会根据篾器的大小,用细密齿的锯子,将毛竹裁成合用的竹筒若干。再用篾刀将竹节的突出部分削平。然后破开竹筒,均匀地破成若干块竹片。还要将竹内部的篾骨破掉,才是做篾器的正料。这时,要将竹片用篾刀开成篾青、二黄、三黄等篾片。
俗话说:“一寸篾子三下刀。”这是十分细致的工序,来不得半点马虎。篾匠师傅在破篾时,先从头上破起,破好几寸后,便用嘴巴轻轻地咬住篾片的两边,再顺势边破边撕。全部篾片破完后,还要用“度篾齿”过两道工序,让篾子的表面平滑光洁,方便手工编织。
破好的篾子还要用沸水烫制或用清水浸泡,防虫蛀、防断裂,再在编织前稍微晾干。 编织时,经篾相对固定,纬篾是活动的,要边织边添。经过收边、缠边,并根据竹器的类型和需要,进行穿骨架、安提手等多道工序,做成既紧密耐用又美观大方的篾器。
竹器编织技术的掌握,基本上靠投师学艺。学手艺要遵循选择师傅、做进师酒、缴师傅钱、做出师酒这几道规矩,缺一不可。入门后,跟着师傅认认真真学艺,艺有长进,也只能做帮手,不可得工钱,鞥三年艺成出师后,才能独立做篾赚钱,也可跟师傅、师兄或同道之友出门做篾。就这样,竹编技术不断地延续传承下去。
上一篇: 7拍美照、忆乡愁、发发呆……这些乡村都能满足你! | 下一篇: 8客家人从何处而来? |
用户评论: 恭喜!你是第一个评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