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 新 文 章
- 客族之源,赣南客家的悠久历史,客家人南迁从夏浒古村开始
- 江西:让客家围屋焕发新生,促客家文化更好传承——中国文明网
- 客家村寨风情之旅
- 赣地古村古建暗藏百兽之王彰显敬虎习俗
- 客家人聚集地之一,洛带的客家话
- 燕翼围,原来有这么多故事
- 如何留住古村之“形”,守住客家之“魂”?来看“梅县样本1.0”
- 溯茶文化之根源,探采茶戏之流脉
- 宁都:最初的客家
- 宁都:名不虚传的“戏窝子”
- 让客家文化更加璀璨夺目 ——我市大力推进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纪实
- 无敌下饭神器!客家干饭人必备!
- 这一锅客家美食可以常给家人做,营养美味好简单,出锅一会被扫光
- 赣县木偶戏的传承保护
- 彰显特色 文化惠民——赣县区弘扬客家文化纪事
- 江西、浙江为什么有那么多客家人?
- 江南保存最完好的客家古村落,地处赣县区最北端,客家文化浓厚
- 客家习俗“新年开大门”,你知道吗?
- 独具匠心的赣南客家围屋 触摸光阴留下的沧桑痕迹
- 客家人的冬至习俗,你还记得么?!
- 赣州赣县区:走进校园的东河戏
- 为什么只有赣州老城区的人说的不是客家话?
- 客家人"割鲁基",你还记得吗?
- 客家人的“分家”习俗,原来还有这么多讲究?!
- 这五样地道的客家美食,哪样最得你心?
加入时间:2021-05-25 点击:2640 [字体:大 中 小]
香港从南海小渔岛到国际大都会,从荒芜渔村到东方明珠,从偏僻的弹丸之地到亚洲四小龙之一,我们到处可见客家人拓荒的足迹,到处可见客家人创造奇迹的身影。
客家人为了香港的繁荣昌盛,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和牺牲;为了香港回归祖国,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和贡献。
▲香港回归典礼上的客家妇女
谁是最早到香港拓荒的客家人? 恐怕没有人能够说得清了。闯荡香港的客家人究竟有多少?
恐怕人们只能说一个大概数字。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由于港九本属广东省宝安县,而宝安县有一半以上人口属于客家人。
因此,九龙新界一带,如上水、元朗,乃至大埔、沙田就有不少原居民是客家人。300多年前,香港就有许多客家村庄。
客家人成群结队地大批迁入香港地区,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
▲香港客家村落:崇正新村
第一时期,从清康熙年间到香港开埠(约1684— 1842年) ,为强迫迁入阶段。
因当时清廷与郑成功对峙,为孤困郑氏,顺治曾令沿海人民内迁三十里。至康熙二十三年( 1684年)明令复界,招致各地农民前往垦殖。
于是,江西、福建和广东等地的客家人,“便很多经由惠州、淡水而至沙鱼涌、盐田、大梅沙、西乡、南头、梅林,或更至沙头角、大埔澳、沙田、西贡、九龙城、官富城、筲箕弯、荃湾、元朗等地”,开垦荒地,定居垦殖。
到柴湾一带拓荒垦地的5个客籍家族,后来建立了大坪村、西村等小村庄,并以姓氏为名各建立自己的屋村—— 罗屋、成屋、陆屋、蓝屋。
于是,文教渐兴,考童渐众,由此可知客家人迁入之多。
▲香港大坑客家舞火龙
第二时期,从香港开埠到辛亥革命(约1842— 1912年),为谋生迁入阶段。港九开埠,新界又租,城市初建,需要大量劳力。
这时涌入香港的客家人很多,尤其善于采石的五华人更多。位于柴湾的“蓝屋”以及位于望夫石下的“曾大屋” ,就是粤东客家人涌入港九的里程碑。
五华县七都围的邓焦六(花名打石六)和圆瑾村的曾三利(又名贯万)兄弟,大约在道光年间只身出走香港,他们开设元昌和三利石行,后成巨富,三利在九龙沙田还建有“曾大屋”。
兴宁县罗岗镇的袁安成(又名石秀) ,大约在19世纪60年代去香港,在中环码头打石为生,开设袁秀记店号,卓有成效,富有盛名。
稍后去的还有兴宁县的刘三桂、陈瑞山、丘裕和,五华县的李瑞琴、杨发利、李浩如等。这些是有史可考的迁入香港的粤东客家人。
▲香港客家民居建筑
第三时期,从民国初年至新中国成立前(约1912— 1949年),为接引迁入阶段。
这一时期又分前后两期。前期至香港沦陷前( 1941年),由于此时香港政治相对比较稳定,经济呈现蓬勃发展势头,故粤东客家人去港谋生者与日俱增,多操打石、织藤、织布,也有经营洋杂、笔墨等小本生意。
兴宁县的曾敬堂、廖蔼池等从事藤业,张岳鹏等经营小本生意。这批人发迹后,继续接引家乡的故旧亲友到香港谋生。
五华横陂马山村人,百年来不断涌入香港,聚居一地,从事各种行业而形成香港的马山村。
此后,客家人出港学师谋生者愈来愈多。兴宁县的李自蕃、李济平、彭伟才等先开设布业,后经商做生意。
随着香港沦陷,多数同胞回乡避难。
后期( 1945— 1949年) ,随着二战的结束,日本的投降,除以前回乡避难的老港客纷纷返港外,又有一大批年青人跟随亲友长辈赴港。
▲香港客家籍民星
第四时期,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约1949年至今) ,为受限迁入阶段。
前期为50年代初,由于香港尚可自由出入,一批无地少地的农民和原属国民政府的军政人员、学者、富商及其家属,如兴宁县的李振球、刘定藩、罗香林、饶亚环等,就是此时去港。
中期为50年代中期至改革开放前,每年都有一批为继承财产、协助父母经营工商或争取团聚经批准去港者。
此外,50年代至60年代,又有大批归侨到香港谋求发展。田家炳于1958年从印尼移居香港,曾宪梓于1968年从泰国返回香港创事业。
由于受限入港,结果偷渡或闯关事件也时有发生。后期为改革开放以后,政策有所放宽,又有一批客家人批准来到香港。
▲香港客属社团:香港嘉应商会
客家人适应性和应变性强,迁移到哪里就在哪里落地生根,安居乐业,建立家园。据不完全统计,旅居香港的客家人达200万人。
来源:客家精英手机报
上一篇: 7客家四州,你知道是哪四个州吗? | 下一篇: 8客家人,是第一批深圳人! |
用户评论: 恭喜!你是第一个评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