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 新 文 章
- 青普发现之旅,在世界遗产南靖百年土楼里,找寻客家传统的记忆!
- 他画的客家土楼,简直美爆了!
- 赣南客家菜“十大名菜”“十大名小吃”出炉!
- 重磅!第32届世客会在赣州龙南举行!国侨办已批复同意!
- 客族之源,赣南客家的悠久历史,客家人南迁从夏浒古村开始
- 江西:让客家围屋焕发新生,促客家文化更好传承——中国文明网
- 客家村寨风情之旅
- 赣地古村古建暗藏百兽之王彰显敬虎习俗
- 客家人聚集地之一,洛带的客家话
- 燕翼围,原来有这么多故事
- 如何留住古村之“形”,守住客家之“魂”?来看“梅县样本1.0”
- 溯茶文化之根源,探采茶戏之流脉
- 宁都:最初的客家
- 宁都:名不虚传的“戏窝子”
- 让客家文化更加璀璨夺目 ——我市大力推进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纪实
- 无敌下饭神器!客家干饭人必备!
- 这一锅客家美食可以常给家人做,营养美味好简单,出锅一会被扫光
- 赣县木偶戏的传承保护
- 彰显特色 文化惠民——赣县区弘扬客家文化纪事
- 江西、浙江为什么有那么多客家人?
- 江南保存最完好的客家古村落,地处赣县区最北端,客家文化浓厚
- 客家习俗“新年开大门”,你知道吗?
- 独具匠心的赣南客家围屋 触摸光阴留下的沧桑痕迹
- 客家人的冬至习俗,你还记得么?!
- 赣州赣县区:走进校园的东河戏
加入时间:2022-03-09 点击:390 [字体:大 中 小]
木偶戏又名傀儡戏,古称“悬丝傀儡”又称线偶或线戏。是由演员在幕后操纵木偶进行表演的戏剧形式,是古老的珍稀剧种。据传,此戏发端于汉,与陈平在白登城演木偶戏设疑兵计解救被围困的汉高祖有关,流传两千多年。明末清初,传入赣县,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主要流传于东河流域的田村、白鹭一带。
木偶戏道具:人偶。
赣县木偶戏班社一般由5至7人组成,以一人提线为主,兼唱说词,乐队帮腔。其唱腔集高、昆、弹腔等多种声腔于一身,博采众长,丰富多彩。明末清初极为盛行,称为鼎盛时期,主要演唱高腔,其大部分剧目与赣县东河戏相同,清末时期改为弹腔。计有高腔剧目三百余出,弹腔剧目二百余出。
省级非遗传承人李贵和为木偶装扮。
木偶戏的表演艺术精美绝伦,形象逼真、活灵活现。不管大戏小戏、文戏武戏,生旦净末丑,唱念做打耍,全靠幕后艺人一人完成。艺人通过双手十指提拉线偶,赋予木偶于艺术生命。其不但可以模仿真人的简单动作,还可以做到人戏所达不到的境界,诸如上天入海、降龙伏魔、樽酒喝茶、拿书写字、穿衣脱帽一系列动作,甚至还有顶碗耍碟、舞剑弄枪、开弓放箭等高难度的动作,人物体态万千。可谓九尺八方舞台,如旷野战场,双掌十指,指挥千军万马。
《太子登基》剧照。
木偶戏之所以兴盛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老百姓常常借演木偶戏来酬神还愿,祈求富贵安宁。人们在婚丧嫁娶、添丁祝寿、安宅入户、庙会等重大民俗节庆活动,必请木偶戏演出,以保诸事顺利。如:婚娶添丁东家会点唱《龙凤配》《全家禄》《早生贵子》《太子登基》等剧目;祝寿点唱《家寿图》《满堂福》等剧目;新居落成点唱《鲁班造房》《摇钱树》等剧目;庙会点唱《天官赐福》《全家福寿》《八仙庆寿》《西游记》《打狮进城》等传统剧目。其演出时程式也非常讲究,首先是点香拜菩萨、放炮请菩萨,接着 “打样台”,而后唱《八仙敬寿》(也称“打八仙” ),最后才是东家点戏开唱。
木偶戏表演。
曾经一度兴盛的赣县木偶戏,传至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因历史等原因,木偶戏剧团解散,木偶戏逐渐走向衰落。
村民们观看木偶戏。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近年来,赣县区田村镇五陂村木偶戏剧团重燃香火,活跃在赣县境内各姓氏祠堂、庙宇,还经常被邀赴兴国、于都、信丰等邻县演出,曾多次组织参加赣县樱花节民俗文化展演,深受群众的欢迎和喜爱。如今,人们在安宅、祝寿、丧事、庙会、过年等民俗节庆活动,都会请木偶戏演出,祈求人丁兴旺、四季平安、五谷丰登等美好愿望,场面好不热闹。2017年,赣县木偶戏被列入江西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赣南日报全媒体见习记者钟雅欢 通讯员何桃英 文/图)
上一篇: 7宁都:名不虚传的“戏窝子” | 下一篇: 8赣州赣县区:走进校园的东河戏 |
用户评论: 恭喜!你是第一个评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