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 新 文 章
- 周程理学 道源赣南
- 堪舆传世三僚村
- 赣南乃吾家
- 寻味中国丨喝茶也能“当饭吃” 探寻赣南客家擂茶
- 客家·古建|旌表懿德古牌坊
- 客家摇篮拍客家·古建|文化风景古宝塔
- “多彩客家、茶和天下”茶技大比拼暨客家茶俗研讨会在全南举办
- 客家美食香溢远
- 古韵悠长白鹭村
- 客家摇篮拍客家·民居|崇文尚义卢屋村
- 赣南祠堂概况和建筑形制
- 无人机拍出了震撼人心的福建土楼,这建筑堪称奇迹
- 从谱牒看客家先民的迁徙轨迹
- 赣南客家文化打卡点推荐
- 赣南客家文化打卡点推荐(一)
- 虔州木客析
- 赣南传统制糖工艺
- 悠悠赣南古塔文化
- 客家传统服饰系列丨鞋与袜
- 岳飞在赣南的历史研究
- 非遗江西|兴国:提线木偶戏
- 探秘赣南客家擂茶:擂钵如何杵出“神奇药饮”
- 非遗江西|兴国:提线木偶戏
- 客家传统服饰:冬头帕
- 江西崇义:梯田秋收 颗粒归仓
加入时间:2022-03-23 点击:5393 [字体:大 中 小]

赣南采茶戏,主要发源于赣南信丰、安远一带,采茶戏与盛产茶叶有关。明朝,赣南、赣东、赣北茶区每逢谷雨季节,劳动妇女上山,一边采茶一边唱山歌以鼓舞劳动热情,这种在茶区流传的山歌,被人称为“采茶歌”。由民间采茶歌和采茶灯演唱发展而来,继而成为一种有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民间小戏。赣南采茶戏以喜剧、闹剧为主,风格幽默诙谐、轻松活泼,音乐主要采用唢呐加锣鼓伴奏的灯戏音乐和用“勾筒”(胡琴)主奏的采茶音乐,曲调有灯腔、路调、茶腔、杂调,演技以扇子花和矮子花最具特色。品客家茶,看赣南戏。今天,就让文文带您走进赣南采茶戏吧!
01 “春季采茶忙”

莺飞草长三月天,风拂茶香满山飘。春风和煦,茶香氤氲。绵绵春雨过后,气温开始回暖,山茶吐露新绿。眼下正是春茶采摘的好时节,连日来,在赣南各地茶园里,茶农们身挎茶篓,穿梭在春意盎然的茶垅间,采收今年首批新茶。

02 “客家茶文化”
赣南有十万大山。客家地处大山长谷之中,客家人世世代代生活在云雾缭绕的崇山峻岭间,“靠山吃山”,茶不仅成为他们的日常饮品,还是他们经济的主要来源之一。茶,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茶,就没有赣南客家人的繁衍生息和富足生活。长年累月,久而久之,茶也从饮品逐渐衍化成一种文化。
赣南客家人自古习惯饮茶。他们认为喝茶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客至先敬清茶一杯。饭前饭后,必饮清茶。逢圩赶集亲朋交往,必进茶铺。据统计,民国时期,赣南城乡每个集镇都有十几二十几间茶馆。茶馆成为谈天说地、交朋结友、议论物事的场所。清代,赣南各交通要道每5里设茶亭一座,供过路人歇肩饮茶。

03 “赣南采茶戏”

至明末清初,赣南采茶戏已形成了一个有行当、有独特表演风格、有音乐特点的地方剧种,而且还有职业的班社,并先后传至福建、广东、湖南、湖北、云南、台湾等地。到解放初期,赣南采茶戏已有传统剧目百余个,有的已失传,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俗称“四大金刚”的四出大戏:《四姐反情》《卖杂货》《上广东》《大劝夫》。还有被人称为“四小金刚”的《睄妹子》《补皮鞋》《钓拐》《老少配》。
赣南采茶戏的舞台语言是当地客家方言。其剧目多以喜剧、闹剧为主,很少正剧和悲剧。题材上多以下层群众,尤其是手工业工人、艺匠的日常生活为表现对象,以男欢女爱的戏情所占比重为大。最能表现赣南采茶戏的特色除了音乐外,还有其独特的表演形式“三绝”,即:矮子步、单袖筒、扇子花。此外,“丑行当家”的表演形式,也是一大特色,主要表现在小丑、小旦两个行当,曾有“三角成班,两小当家”之说。小丑分二:一是“丑行俊扮”,称为“正丑”,主要是劳动人民中的青壮年男子;一是“丑行丑扮”,称为“反丑”。小旦:主要是勤劳纯朴和聪明伶俐的农村少女、少妇。
如今,赣南采茶戏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融入了赣南地区的文化主色调,汲取了红色文化的优秀内涵,走向创新和发展。由国家一级编剧温何根担纲剧本创作的《八子参军》,不但荣获中宣部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而且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2010——2011年度资助剧目,获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文华优秀剧目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奖,作为一个地方剧种走向全国。
来源:赣州市文化馆
上一篇: 7非遗江西|兴国:提线木偶戏 | 下一篇: 8宁都:名不虚传的“戏窝子” |
用户评论: 恭喜!你是第一个评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