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 新 文 章
- 岳飞在赣南的历史研究
- 非遗江西|兴国:提线木偶戏
- 探秘赣南客家擂茶:擂钵如何杵出“神奇药饮”
- 非遗江西|兴国:提线木偶戏
- 客家传统服饰:冬头帕
- 江西崇义:梯田秋收 颗粒归仓
- 咸香美味!这个纯手工制作的非遗美食你吃过吗?
- 中国乡愁|江西宁都:多彩祠堂寄乡愁
- 青普发现之旅,在世界遗产南靖百年土楼里,找寻客家传统的记忆!
- 他画的客家土楼,简直美爆了!
- 赣南客家菜“十大名菜”“十大名小吃”出炉!
- 重磅!第32届世客会在赣州龙南举行!国侨办已批复同意!
- 客族之源,赣南客家的悠久历史,客家人南迁从夏浒古村开始
- 江西:让客家围屋焕发新生,促客家文化更好传承——中国文明网
- 客家村寨风情之旅
- 赣地古村古建暗藏百兽之王彰显敬虎习俗
- 客家人聚集地之一,洛带的客家话
- 燕翼围,原来有这么多故事
- 如何留住古村之“形”,守住客家之“魂”?来看“梅县样本1.0”
- 溯茶文化之根源,探采茶戏之流脉
- 宁都:最初的客家
- 宁都:名不虚传的“戏窝子”
- 让客家文化更加璀璨夺目 ——我市大力推进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纪实
- 无敌下饭神器!客家干饭人必备!
- 这一锅客家美食可以常给家人做,营养美味好简单,出锅一会被扫光
客家传统服饰:冬头帕
加入时间:2022-11-26 点击:1952 [字体:大 中 小]
冬头帕又称柳条帕,简称头帕,是客家妇女秋冬季节用于防风、防寒的头帕。主要流行于江西赣南“三南”地区,以及与之相邻的安远、信丰等部分乡镇,分作冬头帕和半冬头两类。冬头帕由条帕、抹额和花带组成。条帕是一块长方形红花布,长约1.7尺,宽约1.3尺,红黑蓝白等色相间,纹样为直线条。抹额常用厚实保暧的黑布制作,双层,对折约高2寸。花带又称带子,长约2尺,宽约2厘米,缝于头帕的两端。花带装饰有大量的文字、菱形和三角形等纹样。冬头帕去掉条帕即为半冬头。二者的区别在于,冬头帕可以包裹住整个头部,一般在天气寒冷时使用,起保暖御寒防尘的作用;半冬头则只能扎在头额上,不能遮及脑心及颈部,常在天气微寒时使用,主要用于防风、防头痛。
冬头帕的起源无从考证,但从其保暖御寒、防风防湿气的功能来看,显然与当地的气候和地理环境有关。“三南”地处赣粤两省交界处,山深林茂,溪流密布,时有大雾,空气潮湿。因此,客家妇女一旦岁数到了中年就会开始常戴冬头帕。20世纪80年代以前,冬头帕不仅是年轻客家女子的嫁妆,还是客家产妇坐月子期间的必戴之物。有学者推测冬头帕起源于中原头巾,认为客家先民从相对干燥的北方来到多雨潮湿的南方后,为了适应当地气候而将中原头巾改良发展成冬头帕。也有当地人以冬头帕和太平天国头饰具有很强的外在相似性为据,认为冬头帕可能是太平天国头饰改良而来的。其实,发生在19世纪中叶的太平天国运动,其主要领导人与早期士兵基本上都是两广客家人,应该是客家传统服饰对太平天国服饰影响至深才更为合理。

冬头帕
冬头帕的起源无从考证,但从其保暖御寒、防风防湿气的功能来看,显然与当地的气候和地理环境有关。“三南”地处赣粤两省交界处,山深林茂,溪流密布,时有大雾,空气潮湿。因此,客家妇女一旦岁数到了中年就会开始常戴冬头帕。20世纪80年代以前,冬头帕不仅是年轻客家女子的嫁妆,还是客家产妇坐月子期间的必戴之物。有学者推测冬头帕起源于中原头巾,认为客家先民从相对干燥的北方来到多雨潮湿的南方后,为了适应当地气候而将中原头巾改良发展成冬头帕。也有当地人以冬头帕和太平天国头饰具有很强的外在相似性为据,认为冬头帕可能是太平天国头饰改良而来的。其实,发生在19世纪中叶的太平天国运动,其主要领导人与早期士兵基本上都是两广客家人,应该是客家传统服饰对太平天国服饰影响至深才更为合理。

条帕与花带

打花带
来源:赣州市博物馆作者:钟庆禄
上一篇: 7已经到顶了 | 下一篇: 8客家习俗“新年开大门”,你知道吗? |
用户评论: 恭喜!你是第一个评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