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 新 文 章
- 这些客家竹制品,你见过几样,还叫得出名字吗?
- 记忆的角落——丁屋岭
- 快过年了,客家农村“旱鱼塘”,你还记得吗?
- 广东最美客家古村,藏有富可敌国的官商大宅,屋主资产超大清国库
- 此款客家菜,几十年来吃不腻,我家做法不一样,关键是汤汁
- 连平百年客家古村落何新屋修缮进展顺利 今年春节前可修缮完工并对外开放
- 客家古建筑模式九井十八厅,赣南人无力阻止的逐渐消亡
- 江西:中国移民史上的重要集散地
- 探寻惠阳客家围屋碧滟楼,寻找客家文化气息
- 河源最美的客家古村落, 这里的风景如画里乡村
- 客家风俗:食新禾
- 大变样!客家建筑馆即将上线!
- 客家肚兜,那一抹风情……
- 梅州百米悬崖下一小村庄,石砌古道可通村里,森林古道旁竟有小车
- 客家老屋,为什么都有风水塘?
- 它是赣南客家围屋的代表,历时29年时间建成,建筑规制堪比皇宫
- 客家人常用的茶油,到底有多好?
- 江西最南部的千年古村,客家围屋极具特色,景色美如“世外桃源”
- 江西赣州古城古韵 山水客家情!
- 这个客家村走出3个翰林、17个进士、110名举人
- 客家地区这种野草闻起来很臭,却是很多人的心头好!
- 一文看懂全球客家人的历史
- 福建深山发现一个客家村寨,近千年来从没发现蚊子,成未解之谜
- 客家人不同年代的结婚三件套,变化真大!
- 以纸雕琢,展现家乡古老而厚重的客家文化
加入时间:2005-1-13 点击:9065 [字体:大 中 小]
就客家民系在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影响,我梳理了一个“六次崛起”。这“六次崛起”倒是与”五次大迁移”相对应,其间可以说是有历史逻辑之必然联系。没有五次大的迁移,颠沛流离,九死一生,也就没有六次的奋发崛起,中天一啸。这“六次崛起”,指的是:
第一次,被视为“客家人的革命”的太平天国起义;
第二次,是客家人作为中坚之一的“戊戌变法”运动;
第三次,是客家人作为主体的“辛亥革命”;
第四次,是发生在客属地的土地革命;
第五次,是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部战场--中国的抗日战争;
第六次,则是人民共和国的创立,开国元戎中有一大批客家领袖与战将。
下边,一一予以介绍或评说。
首先,是太平天国。其在一部客家史、客家思想文化史上,都是一个巨大的惊叹号!这场革命,在中国历史上
打下了火漆一般的印记。它之所以被国际上称之为“客家人的革命”,有如下几点是相当显著的:
作为太平天国革命的主体,尤其是基本队伍,从金田打出广西,就是由广西客家人组成的。而它的领袖人物,早期的洪秀全、杨秀清、冯云山等,均为客家人,后期的洪仁 、李秀成、陈玉成,也一样是客家人。
而这场革命的酝酿之地,广东花县,是客家人聚居所在,而揭竿而起的金田村,更是客属地。张之洞称太平天国“兴于梅县、灭于梅县”,是指洪秀全祖籍在梅县,而太平天国最后一支队伍汪海洋部,就是在梅县坚持下来的。
也正是太平天国,让世界第一次知道有这么一个桀骜不驯、具有“硬颈”精神的民系存在,惊讶于这个民系的历史能量,瑞典人韩山文根据洪仁 所述,著有《太平天国起义记》;日本人山口县造更为此称:“翻阅数百年之中国历史,没有一次政治变动与客家人无关......没有客家,便没有中国革命。”英国人呤利更在《太平天国亲历记》中称,其“打倒了,却不致死亡。”
客家民性,也首先在这场大革命中充分体现出来--这是显而易见的。而中国的传统走向现代,由小农经济走向现代商业文明,其中,必须有两座桥梁——是南北之桥,沟通中原与东南沿海不同的理念,二是中外之桥,吸收西方先进文化,而客家人恰恰具备这样的移民优势。尤其是太平天国后期的洪仁 的《资政新篇》,其之高瞻远瞩,完全超过了后来的洋务派乃至维新派,只可惜未予付诸实现。所以说,太平天国的始终,正展示了中国近代思想的历史演进过程。从“耕者有其田”的《天朝田亩制度》到洪仁 的”工商皆本”、“以资为政”,是其集中的反映。
“戊戌变法”因康有为、粱启超均是广府人,一度有人认为,在这场运动中,客家人是缺席了的,甚至有人认为,这是一场温和的改良运动,客家人未必愿意加入。其实大谬也。
戊戌变法前夜,正是丁日昌、黄遵宪等一批客籍的外交家、文化人,从国外,包括东洋与欧美,带回了世界众多的进步的思想,推动了中国思想界的启蒙。无论康、梁,对此都有过很高的评价。
而戊戌变法发生之际,在最高层,也同样有客家人,这便是“六君子”之一的刘光第,他“在军机章京上行走,参预新政事宜”(光绪皇帝之谕令)。喋血菜市口,人称刘光第行刑后,身躯仍笔直不倒,令刽子手骇然。
在地方上,当时仅有湖南响应变法,施行新政。而湖南巡抚陈宝箴,则是江西的客家人,而按察使,便是黄遵宪。谭嗣同在《戊戌政变记》中称:“湖南民智骤开,士气大昌......人人皆能言政治之公理,以爱国相砥砺,以救亡为己任,其英俊沉毅之才,遍地皆是”。可见当日变法在陈、黄主持下的湖湘,是何等地深入人心,办时务学堂、设南学会,办报、建公司、兴矿务、设电信……均走在全国前列。而在外交上,黄遵宪更身体力行,他借他山之石,明确指出“改从西法,革故取新”,戊戌变法失败后,他死里逃生,辞职归乡仍锐意图新,成为“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为粱启超所推崇。
辛亥革命,也被日本人山口县造列入“客家人的革命”之列,自有一定道理。
近年来考证,孙中山是客家祖地宁都人,后迁徙到广东长乐,而长乐县后几经变更,他家所居之地,亦为客家属地紫金县,后来,才迁到珠江三角洲上的香山。孙中山发动武装起义,十起十落,历尽艰辛,最终于辛亥年一举成功,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并在中国实行了国会第一次的直选。虽说辛亥革命后,仍出现相信君权神授的封建正统观念了。
而革命初衷“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当是客家人大汉族意识的体现,当然,随着革命的深入,孙中山也强调“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族主义即可束之高阁矣”。孙中山在革命中,追随其左右的,有众多的客家志土,呈示“群体激发效应”,亦为“同气相求”。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成立同盟会时,其骨干中,如谢逸桥、谢良梅、何天瀚、李勤、谢辉文、谢适群、谢逢元、饶一梅等等,均为客家人。同盟会领导核心中,客家人占了约一半。其中,外务部长廖仲恺、会计部长谢良牧、司法部长何天瀚、评议部议员胡汉民、粱惠
光,都是客家人。而“十起十落”,爆发起义的地方,也大都是客家人的地盘,如惠州,湘赣边界等。
首次北伐,司令也是平远客家人姚雨萍。著名平民将军邓仲元,还有二次北伐中名将邓演达、张发奎、叶挺,以及李济深等,均为客家人。需补上一笔的是,著《革命军》而死节于狱中的邹容,原籍也是梅州人,是清代“实川迁移”去巴县的客家人。关于辛亥革命中的客家人,可说的太多了,只能点到为止。
土地革命,当初最早的井冈山根据地,其创始人袁文才是客家人无疑。秋收起义于文家市集结,浏阳一大批客家人踊跃加入,我们从中,可以读到如下一大批如雷贯耳的客家人之名:曾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全国政协副主席王首道,上将杨勇,中国第一位女将军李贞......在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讲到调解土客矛盾,又懂客家话又懂当地话的胡耀邦则成了红军中最好的调解人,在撰写他的传记时,接触到类似材料实在是太多了。
后来的中央根据地,主要是赣南和闽西,可以说,是闽粤赣“客家大本营”的一大部分,是客属地,成为了土地革命的历史支柱。出了如陈奇涵、肖华等一大批红军将领的“大本营”中的兴国县,是全国著名的红军“将军县”,“文革”前授衔的将军,兴国就有54位。兴国客家山歌,更是脍炙人口的革命歌谣。“大本营”中的闽西,也出了杨成武、刘亚楼等数十位战将。闻名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也正是在这个“客家大本营”中出发的。
至于抗日战争,客家人更是前仆后继,英名遐迩。凇沪之役中,“客家三英烈”--谢晋元、黄梅兴、姚子青是人所共知的,后二人在血战中壮烈殉国,谢晋元坚守四行仓库,更是令全世界瞩目。十九路军是南粤子弟所组成,其中更以客家人居多。由于在凇沪吃了苦头,日军进犯南粤,闻知是客家人的地方,便退避三舍。而凇沪、南京、杭州空战中,江西石城人赖名汤,更首创击落日军精锐九六式战机殊功,并摧毁了号称最精良的木更津轰炸机。
在著名的太行山“黄土岭战役”中,击毙被称之为“名将之花”的日军阿部规秀中将的,八路军所在部队的司令员,正是闽西长汀的杨成武将罕。而远征印缅抗战的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则是罗卓英,广东大埔县人。还有华南战场威名远扬的“东江纵队”,从司令员到士兵也主要是客家人。总之,抗战中,国共双方的客家名将,包括八军总司令朱德在内,可谓数不胜数,以上只能举出几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客家人为创立新中国,同样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十大元帅”中,朱德、叶剑英、一个在前,一个殿后,这是众所周知的。如果叶挺未遇难,毛泽东说酌,当有两位姓叶的元帅。开国元戎中,客家人还可以列数出不少,包括担任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政协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各部部长、副部长、各省主要负责人、各军种的司令、副司令,这就不一而足了。由于相距时间不长,相信读者更为熟知。
以上“六次崛起”,大都只是个概览,当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去研究与考证,显然,上述的介绍,只能是很粗浅的,是必有很多的遗漏,尤其是后三次,更是简略,有不少的重要史料未能收入在内,是必有遗珠之憾。
一个半世纪以来,正是客家人,一次又一次地震撼了中国,也震撼了世界。他们用血的历史,把这个民系高扬的精神,写上了世纪的天空,照亮了不仅仅是自身酌未来行程。
客家人存在的意义,正是这六次崛起中所揭示出来的。历史学家曾认为,一种古老的文明,免不了会与腐败同步,所以,一个接一个古老的文明都逃脱不了因腐败而灭亡的命运。但客家人却对此作 出了“反证”,证明华夏文明绵延了五千年,却总是会产生自身的再生机制,有着诸如客家人这样酌“内因”,从而最终避免了覆灭的命运。流水不腐,户枢不纛,也许,正是大迁徙一流动与一次又一次酌崛起,作出了这种“反证”。
了解客家人,不仅是五次大迁徙,更在于这六次的崛起,信然!
让我们铭记,不了解客家,便不了解中国,也无法了解世界!
上一篇: 7海瑞在兴国 | 下一篇: 8客家之名始于五代后 |
用户评论:
霏飞雨在2006年7月8日评论:呵呵!现在也了解了一些客家人的历史呀!
游客在2005年11月15日评论:真长了不好知识,过去枉为客家人了
小宝贝在2005年1月26日评论:页面太单调,能不能添加一点动漫之类的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