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 新 文 章
- 周程理学 道源赣南
- 堪舆传世三僚村
- 赣南乃吾家
- 寻味中国丨喝茶也能“当饭吃” 探寻赣南客家擂茶
- 客家·古建|旌表懿德古牌坊
- 客家摇篮拍客家·古建|文化风景古宝塔
- “多彩客家、茶和天下”茶技大比拼暨客家茶俗研讨会在全南举办
- 客家美食香溢远
- 古韵悠长白鹭村
- 客家摇篮拍客家·民居|崇文尚义卢屋村
- 赣南祠堂概况和建筑形制
- 无人机拍出了震撼人心的福建土楼,这建筑堪称奇迹
- 从谱牒看客家先民的迁徙轨迹
- 赣南客家文化打卡点推荐
- 赣南客家文化打卡点推荐(一)
- 虔州木客析
- 赣南传统制糖工艺
- 悠悠赣南古塔文化
- 客家传统服饰系列丨鞋与袜
- 岳飞在赣南的历史研究
- 非遗江西|兴国:提线木偶戏
- 探秘赣南客家擂茶:擂钵如何杵出“神奇药饮”
- 非遗江西|兴国:提线木偶戏
- 客家传统服饰:冬头帕
- 江西崇义:梯田秋收 颗粒归仓
加入时间:2006-8-20 点击:10307 [字体:大 中 小]
潋江流水波连波,
兴国老表爱唱歌,
山歌好比山泉水,
源源不绝汇成河……”
中国文化部命名的“山歌之乡”江西兴国县,随处可闻充满泥土芳香的兴国山歌。
相传,兴国山歌“唐时起,宋时兴,世代流传到至今。”在兴国县志中,就有唐朝“太上隐者”唱山歌的记载;宋朝大文人苏东坡也留下了“山中木客解吟诗”的佳句。民间流传,兴国山歌为唐末落第秀才罗隐所创,民间至今还有一首流传久远的山歌:“会唱山歌歌驳歌,会织绫罗梭对梭;罗隐秀才造歌本,一句妹来一句哥。”由此可见,兴国山歌至少已有千多年的历史了。
兴国山歌本来是山民们在田野山林相互唱和的歌。然而,宋朝中叶,一种叫“跳觋”的封建迷信活动从闽西一带的客家人中流传到兴国。跳觋,本意是祈吉攘凶、保佑平安吉庆,它有一整套独特的画符作法的程式,然而,聪明的法师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把群众喜闻乐见的兴国山歌引入跳觋之中,使之成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法事活动,一部分为娱乐,也就是唱山歌。
于是,兴国山歌就进入了室内演唱。山歌,也就随之出现了人物、情节、故事、表演,出现了有男有女的觋公、觋婆(男扮女装),而后,又逐渐深入到庙会、婚嫁、建房、祝寿等民俗活动中。至此,兴国山歌出现了两条平行发展的道路:一是山野田间的即兴唱和,另一种是职业歌师的室内娱乐山歌。
兴国山歌有歌头、歌腹和歌尾等完整的结构形式。开头一声“哎呀嘞——”音调既高且长,回荡山谷,意在引人注意。中间是字多腔少的数板性音调,然后又经过一个固定的句式,“心肝格”或“心肝哥(妹)”,预示着歌唱将要结束。
从演唱形式上,兴国山歌分为对花、猜花、锁歌、赞歌、丢观音、捡脚跟、绣褡裢、藤缠树等,在演唱内容上,有情歌、生活歌谣、民俗歌谣及杂歌等。
“自古山歌唱风流”兴国山歌中又以情歌数量最多,也最富特色。如著名的兴国山歌《生死缠》:“入山看到藤缠树,出山看到树缠藤;树死藤生缠到死,藤死树生死也缠。”
兴国山歌之所以能经久不衰、广为流传,就因为有乡土情、泥巴味,唱的都是老百姓的喜怒哀乐,信手拈来,出口成歌。
上一篇: 7兴国山歌的由来和发展 | 下一篇: 8山妹子 |
用户评论:
游客在2012年2月3日评论:顶
游客在2010年7月29日评论:你自己的格式有问题,还说别人
游客在2008年2月22日评论:作为客家的特色文化,怎么不重视一下,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自己的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