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 新 文 章
- 客族之源,赣南客家的悠久历史,客家人南迁从夏浒古村开始
- 江西:让客家围屋焕发新生,促客家文化更好传承——中国文明网
- 客家村寨风情之旅
- 赣地古村古建暗藏百兽之王彰显敬虎习俗
- 客家人聚集地之一,洛带的客家话
- 燕翼围,原来有这么多故事
- 如何留住古村之“形”,守住客家之“魂”?来看“梅县样本1.0”
- 溯茶文化之根源,探采茶戏之流脉
- 宁都:最初的客家
- 宁都:名不虚传的“戏窝子”
- 让客家文化更加璀璨夺目 ——我市大力推进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纪实
- 无敌下饭神器!客家干饭人必备!
- 这一锅客家美食可以常给家人做,营养美味好简单,出锅一会被扫光
- 赣县木偶戏的传承保护
- 彰显特色 文化惠民——赣县区弘扬客家文化纪事
- 江西、浙江为什么有那么多客家人?
- 江南保存最完好的客家古村落,地处赣县区最北端,客家文化浓厚
- 客家习俗“新年开大门”,你知道吗?
- 独具匠心的赣南客家围屋 触摸光阴留下的沧桑痕迹
- 客家人的冬至习俗,你还记得么?!
- 赣州赣县区:走进校园的东河戏
- 为什么只有赣州老城区的人说的不是客家话?
- 客家人"割鲁基",你还记得吗?
- 客家人的“分家”习俗,原来还有这么多讲究?!
- 这五样地道的客家美食,哪样最得你心?
加入时间:2015-07-28 点击:12050 [字体:大 中 小]
提线木偶,古称“悬丝傀儡”,又名“吊线子戏”,是古老珍稀戏种。兴国提线木偶流行于均村、樟木、社富等乡镇,所演剧目既有从民间说唱本和传说故事改编的,也有来源于元曲及明清杂剧的。木偶戏班一般7人左右,演出时,台前一至二人操作,连说带唱,后台三五人伴奏,其中操作木偶者还根据剧中人物分别乔装男女老幼角色,腔调、说唱,一身多能。
渊源
据传,提线木偶戏起源于公元前180年,当时,汉高祖刘邦被围困在白登城,他的军师陈平出谋划策,用木头制作人的模样,在东、西、南城门唱木偶戏,敌方全部集中在东、西、南城门看戏,只有北门空虚,没有防守。所以,汉高祖从北门逃脱,俗有“陈平先师做傀儡,汉旨天下保万民”之说。
“兴国县的提线木偶,主要流行于均村、永丰、隆坪、社富、樟木、梅窖等乡镇。”兴国县文化馆馆长肖远明介绍。现存提线木偶剧目中,有从民间说唱本改编的;有由小说演义以及民间传说故事改编的;也有来源于元曲及明清杂剧的。剧本文学性强,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台词诙谐风趣,唱词婉转优美、富有变化。
不仅如此,兴国提线木偶形象完整,制作精美,粉彩细腻,神韵含蓄,栩栩如生,堪称民间工艺珍品。额头天庭饱满,下颌丰腴,眉目修长,尤其是旦角头形,鼻头浑圆,嘴唇小巧,温柔秀丽,楚楚动人。“提线木偶”脸谱在设计上颇具匠心。如文角、旦角多用平眉,构图精巧,线条圆熟,给人以柔和、飘洒之感。武角多为“纵眉子”,呈倒八字形,线条简练,笔锋遒劲,给人以英武果断之感。线工也极其繁复奇妙,线偶的系线根据角色的不同,为5到12根不等,甚至有多到20余根的。通过线戏艺人巧妙地运用提、拨、勾、挑、扭、抡、闪、摇等方法,赋予木偶以艺术生命,不但可以模仿真人的简单动作,甚至还可以做卸帽子、脱衣服、搬椅子、抡杆子等各种特技动作,让人眼花缭乱,赞叹不已。
困境
看提线木偶戏曾经是兴国人民十分喜爱的文化娱乐活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文化生活的丰富以及审美情趣的变化,再加上影视、网络等现代传媒的冲击,观赏兴国提线木偶戏的人越来越少。
由于受众的萎缩,最近十多年来,各提线木偶戏班的经济效益差,演出次数越来越少,愿意学习这门手艺的人更是难找,从而使提线木偶演员年龄结构出现断层。现有的线戏艺人逐渐步入古稀之年,兴国吊线子戏面临后继无人的境地,尤其是一些木偶制作技艺和演出技法濒临失传。
目前,兴国县经常能开展活动的提线木偶戏班仅存七八个,每支队伍6至8人,每年平均演出100场左右,不及原来高峰时期的一半,演出时间也基本集中在春节期间。
杨振铨是均村乡石溪村木偶戏团的骨干,今年已经72岁了,不仅带了徒弟,还有了徒孙。可是最近几年徒孙都外出务工去了,戏班人手不够,外出表演时经常要到别的村子请人。
出路
提线木偶戏是极富民间传统特色的戏种,在当地有着较大影响。做好兴国提线木偶戏的保护传承工作,显得十分迫切而重要。
为此,近年来,兴国县采取了静态和动态保护相结合的方法,对这一民间文艺进行保护传承。一是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对兴国提线木偶戏进行研究、搜集与整理,并出版相关书籍,拍摄电视专题片以及相关音像资料,并深入调研论证,从选题、表演技巧、传承发展等环节,分别制订有关标准。现已整理手抄本、油印本等早期剧本60余本。二是建立健全了培训基地,举办提线木偶民间传统戏剧培训班,建立以师带徒的人才培养机制。现已举办提线木偶传统戏剧培训班3期。三是继续举办提线木偶民间传统戏剧比赛和民俗调演,投入10万余元举行了首届全县提线木偶民间传统戏剧比赛。四是成立由县文化局领导、企业负责人、专家组成的提线木偶民间传统戏剧保护领导小组,组建了提线木偶传统戏剧协会,制定了兴国提线木偶传统戏剧协会章程。现已投入6万余元组建了高溪、石溪、泮溪等提线木偶戏班6个。
经过努力,2010年,兴国提线木偶戏被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准备上场的木偶。
演出人员为木偶更换新衣。
演出人员在后台表演。图片均由赖福鑫 摄
(□客家新闻网 张昌祯 特约记者李人庆)
上一篇: 7客家记忆长廊,饱览客家风情 | 下一篇: 8彩虹之国 南非客家人 |
用户评论: 恭喜!你是第一个评论者!